婴儿皮肤、角质层薄嫩,皮肤屏障从结构到功能都未尚未完全成熟,皮肤脂类分泌较少,皮肤水分多而保留水分功能降低,皮肤容易干燥、粗糙等现象。
所以婴儿经常出现皮肤发红、丘疹、水疱等皮肤病变,而很多时候,家长看到皮肤病变就会当成「湿疹」,采取一些不当的治疗措施。
我们来看一下婴儿常见的三种皮肤问题。
新生儿痤疮
现在,更倾向于使用「新生儿头部脓疱病」来指代新生儿痤疮。
新生儿痤疮通常出现在出生后2~3周内发病,常被误诊为湿疹,导致不适当的治疗。
主要表现:
(1)新生儿痤疮男性发病明显高于女性,临床表现为炎症性红斑、丘疹或脓疱,主要位于面颊部,但分散在面部,通常延伸到头皮,偶见于胸前、后背。
(2)皮损主要为表浅炎性丘疹、脓疱最多见,粉刺次之。
(3)病程数周至数月不等,具有自限性。
原因
(1)可能与母体或内源性的雄激素刺激皮脂腺分泌有关。
(2)新生儿肾上腺极度活跃,羟基类固醇脱氢酶活性增高,皮脂内分泌在前几个月升高,六个月左右恢复到基础水平。
(3)马拉色氏霉菌:当马拉色氏霉菌在新生儿皮肤表面定植后,会刺激皮肤并导致炎症产生。
如何治疗?
(1)该病可多数是轻微和短暂的,无需治疗,日常生活注意清洁和保湿即可。
(2)新生儿痤疮没有痒感,一般孩子不会去抓挠,家长也要注意不要去挤、抓挠,如果出现皮肤破溃、感染,可以外用匹莫罗星软膏。
注意
新生儿痤疮容易被误诊为湿疹。尽管该病可自行消退,但部分患儿可能会需数周或数月时间。误诊可能会导致面部激素的过度应用,给患儿家庭带来不必要的经济及精神负担。
湿疹
湿疹是在儿科最常被滥用的诊断,很多原因引起的皮肤病变,都可能被误诊为湿疹。
在医学上,湿疹又叫特应性皮炎,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皮肤屏障受损和过敏等。
根据表现,婴儿湿疹主要有两种类型,渗出型和干燥型。
渗出型:主要是患儿身上出现不同程度的红斑,渗出液干燥后会形成黄色厚薄不一的结痂物,患儿往往会伴随出现腹泻、淋巴结肿大等现象。
干燥型:主要是患儿身上出现不同程度的淡红色暗斑,患儿皮肤表面干燥,无明显渗出液体,患儿皮肤表面会附有灰白色糠状鳞屑。
湿疹皮肤如何护理?
渗出型:渗出型湿疹(瘙痒、破溃、渗出等)是其主要症状,常以减少渗出及防止感染为主要目的。
(1)皮肤渗出较多,或皮肤明显红肿,有糜烂或者溃疡时,宜采用湿敷,常用0.9%生理盐水;
(2)有继发感染迹象时可使用外用抗生素制剂,如夫西地酸乳膏、莫匹罗星软膏。
湿性皮损虽然也可通过湿敷来抑制炎症、清除结痂和血清,但过度湿敷会导致严重皮肤干燥、皲裂更严重。临床中,一旦湿性(渗出型)湿疹的渗出被控制后,应立即停止湿敷,并使用润肤霜来保持皮肤脂质。
干燥型:干燥皮肤(皮肤瘙痒、持续、泛发的糠状鳞屑等)是其主要症状之一,因其皮肤角质屏障功能受损,「保湿」以达到干燥型湿疹的维持治疗和预防复发的目的。
注意:
保湿是湿疹治疗的重要手段,保湿剂应多次、大量使用。
多次:保湿剂有效持续时间较短,保湿效果会随皮肤的角质细胞正常脱落而消失,故应每天多次使用,每天3~4次。
大量:理想状态下,每周使用量达到~g。
药物
必要时可以使用糖皮质激素外用。
如瘙痒剧烈、影响睡眠时,可根据患儿的年龄和体重酌情使用抗组胺药物。
1~2岁幼儿应用氯雷他定糖浆,6个月婴儿使用西替利嗪及氯雷他定是安全的。6个月婴儿则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故酌情使用。
注:一代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0.35mg/kg/d,分3~4次)或苯海拉明(2~4mg/kg/d,分3~4次)的说明书中无年龄限定,充分评估风险后可在儿童使用,但应注意不良反应,新生儿和早产儿应用抗组胺药物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
脂溢性皮炎
婴幼儿脂溢性皮炎为自限性疾病,好发于头部、面部等,可出现头皮黏着鳞屑性急结痂性斑块,好发于3个月以内的婴儿。
临床表现
多以头皮、面部、耳后、褶皱部和躯干及四肢近端常表现为银屑病样外观。
原因
目前脂溢性皮炎的原因不明,可能跟以下因素有关:
(1)新生儿由于受从母体带来的雄激素为主的性激素的影响,皮脂腺功能活跃,皮脂排泄多;
(2)马拉色菌:是一种亲脂性厚壁孢子菌,定植在皮肤表面,其通过分解皮脂腺产生的皮脂而在人体皮肤上生存和繁殖;
(3)患儿皮肤屏障功能破坏,表现为对局部刺激的高敏感性。
治疗
(1)结痂会自然脱落,不要强行剥离,否则会造成感染
(2)避免使用带有刺激性的洗发膏、面霜等;
(3)使用清水、生理盐水清洗,保持皮炎部位的清洁,病变不影响保湿剂的使用。
(4)可以短期应用低效局部糖皮质激素。
(5)因为复方酮康唑霜剂和(或)洗发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不确定,且没有儿童剂型,仅在必要时由医师指导使用。
参考文献:
[1]JeanL.Bolognia,JulieV.Schaffer,LorenzoCerroni.Dermatology,4thedtion,.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