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吉有个古镇叫旧营,曾名扬千里

知名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941636.html

旧营,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四子肃庄王朱楧的牧马兵营,在西吉平峰镇李营村旧营组,古城遗址在县城西南四十多公里的滥泥河西岸,后来因城址倾圮于嘉靖二十五年(年)迁徙至今新营乡,新营,是相对于旧营。

从此以后,牧场逐年向西北迁移至内蒙,此地慢慢变成一片荒无人烟之地。

  直到明万历末年,有山西洪洞县迁徙来张、王等姓人定居旧营(后迁至龙川堡居住),随后就有吴、马、韩等姓人迁来旧营繁衍生息,垦荒种田。

自乾隆初,这里迁来的人越来越多,到道光初就有了集市,来自各地的生意人很多,开有各种铺面,经营各种货物,市场繁华热闹,是附近三县两省最大贸易地,百货齐全。

旧营街道上开有当铺、药房、染坊、酒坊、醋坊、纸火铺、绸缎铺、银货铺、食盐粮油铺等,是各种货物的集散地(相当于现在的物流中心)。有大店坊七八家(住宿车马店),每家都能容纳二百多匹骡马,每天在这里出进的挑夫大概有几百人之多,骡马骆驼队有几十队,出出进进,热闹非凡。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同治年间,旧营集市被土匪烧杀掠抢,居民为保命,丢弃经营店铺逃往他乡。此时民间有一句顺口溜说:“驮不了的旧营里,填不满的宋家河畔”(土匪把在旧营抢到的东西驮到宋家河畔(今甘肃会宁河畔),那里有驻军或比他们势力更强大的土匪打伏击后,只好把东西丢下逃命)。遭此怯之后,旧营开始衰落萧条。

  直到道光绪年末,旧营相继有来自山西、陕西、河南、甘肃的做生意的人陆续迁来定居,集市渐渐的又恢复繁华起来。开铺子的字号有:“全兴彩”、“正兴茂”、“意成功”、“仁义和”、“兴胜堂”、“鑫盛和”等。主要经营铁货、布匹、山货、百货,粮食等。其中有刘家粉坊、安家药铺、安氏铁匠部很有名。集市上以粮油、皮张、牲畜交易为主。

  清末民初为最盛时期,旧营可称为辐射周边百余里之商阜,来自秦安、通渭、静宁、会宁、海原、固原等周边县的生意人众多。当时的街道有三条,分别以每月(1、4、7或2、5、8和3、6、9)间隔逢集,街道分为边、中、内三条街,其中最里面靠山的一条街道是回民街,三个集日中有一个集日(1、4、7)为回民逢集日(汉民不得把猪等回民禁止物品拿到集市上买卖)。

汉民两条街一年四季都有骡马堂会,街道两侧,面对面搭建戏台,唱着对台戏。老人说:(这台下场,直接转身看那台出场,两个戏台一人一场,互不相让)。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回民有姓马、麻、米、王定居在紧靠山跟挖土窑等居住做生意,回民字号有:福园和、汉民字号有:忠义永、万盛东、万盛西、仁义魁、同心和、常顺祯、德生福等。街上有回民饭馆、汉民饭馆数家,经营的各种熟食品都很有名。最大的店房有三家,张家店(后迁居龙川),王家的窝窝店(党家岔),回民的福园和。

当时管理集市的汉民有戴宗礼(戴月恒父亲),回民是王冠山。回汉相处和谐,互敬互让,其乐融融。此时的旧营经济繁荣,生意兴隆,贸易活跃,车水马龙。

  不幸于民国九年农历十一月初七二十时,海原发生了8.5级特大地震,旧营亦为重灾区,顷刻间,山摇地动,山体滑坡,河塞成堰,房倒窰塌,小镇被夷为平地,(到现在挖一米左右土层将有一层大块方砖和瓦片层出现),人畜伤亡惨重。听老人说:(地震三天后还能听见崖窑里驴拉磨和人哼哼的声音)。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地震时张家新堡子的山体滑坡,挡住了烂泥河的水流形成坝堰,阻碍了旧营通往东南的道路,加之民国十八年的灾慌,土匪又起,生意无法经营,居民迁往他乡,集市渐渐消失,昔日繁华的旧营变成了一片瓦砾废墟,只留下几家务农为业的农民。

  解放前后,生活在这里的农民去陕西赶麦场与当地老人交谈时,说起西吉县或宁夏他们都不大清楚,可说起旧营他们都有他们的一大堆故事讲给你。可见当年的旧营这个古丝绸之路上的繁华小镇多么重要和热闹,名扬千里。

来源综合网络

文章已于修改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jizx.com/xjxwh/73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