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老赵常常看着家里的8头牛,盘算什么时候能出栏,一头能卖将近3万元,这可是衡量家庭经济的“硬通货”。过去,老赵家的日子过得辛苦,有患病的老母亲,有无劳动能力的妻子,还有三个正在上学的孩子,一家子的重担都压在老赵身上。民政部门给老赵家办了低保,还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针对他家的情况帮助发展肉牛养殖,日子变得有了盼头。老赵家的生活是西吉县发展的一个缩影,人民生活的变化正在这慢慢发生。
宁夏西海固,苦瘠甲天下。“西海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南部山区几个贫困县的统称,其中的“西”便是西吉县。西吉,是仅剩的52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西吉,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最难啃的“硬骨头”;西吉,是宁夏最后一个贫困县。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西吉县正在通过产业扶贫、社会救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让15.5万贫困人口的生活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其中民政部门的扶贫工作是推动变化的重要力量。观念变了奔好日子的劲头足了“仅仅在四五年前,人们的‘等靠要’思想还非常严重,整天坐在家里,啥也不干,就等着吃救济。”西吉县扶贫办副主任陈晓宁回忆道,“历史上这里民风彪悍,村民一旦有啥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上访,乡干部被围堵是常事。”但在脱贫攻坚进程中,人们的观念在悄悄变化。白崖乡余套村老马一家五口,夫妻俩都正值壮年,两儿一女均已成年,这样的家庭“配置”,日子想来应该过得红火。“可老马两口子就是在家不动弹,也不让孩子出去打工,非常顽固。”西吉县民政局驻余套村第一书记王成说起这个“钉子户”就直挠头。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王成始终坚定改变村民观念的决心,他相信“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在王成持续不断的劝说、动员下,村里一多半人外出务工,留在家乡的也积极发展养殖、种植。尤其是村里有几户人家靠辛勤劳作,生活条件实实在在好起来,对其他人形成了榜样带动作用。即便是那些肢体残疾的、身患疾病的村民,在享受了民政部门的兜底保障政策之后,也积极响应产业扶贫政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求发展。在王成无数次上门动员之后,老马家的大儿子终于外出务工了,一走就是大半年。今年春节前,老马家大儿子汇了块钱回家。老马看着那“一大笔”钱,久久没说话。过去的余套村,曾有贫困户户、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7%。到了年,只剩7户12人尚未脱贫。余套村的情况可以说是整个西吉县的缩影。截至年,西吉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比年增加元,年均增长10.8%。现在,老马家的小儿子也在计划外出务工,小女儿则在家乡忙着放羊。这个让王成一直挂心的家庭,终于动了起来、活泛起来。“现在我们村里集中搞环境整治,过去没有保洁员,现在配了27个‘黄马甲’,都是公益性岗位。”王成说,接下来还要评比卫生先进户,用积分制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将来等村里建起超市,就可以用积分兑换商品,那样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的热情会更加高涨。“屋里亮堂了,人心也就亮了。”临时救助纾解疫情带来的燃眉之急新冠肺炎疫情让原本就在困境中发展的西吉县更为艰难,村民外出务工受到影响。小刘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于丈夫外出打工。疫情迫使他滞留家中,生活一下子陷入困顿。小刘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向村里申请了临时救助,没想到非常快就通过了审批,获得了元的过渡性临时救助金,解了燃眉之急。“在新冠肺炎疫情封闭期间,我们购买了米、面、油等物品,对老、弱、病、残等生活出现困难的家庭采取送生活物资上门方式进行保障。对受疫情影响不能外出务工,生活出现困难的家庭,及时发放临时救助资金,保障困难群体生活不发生问题。”西吉县民政局局长谢志东介绍,今年以来共发放临时救助金万元,发放实物折合现金24.6万元,救助困难群众1.8万人。为了给困难群众一个更稳妥的保障,西吉县继续加大临时救助力度。有关政策规定,在脱贫摘帽期间,西吉县临时救助标准上浮20%;支持西吉县实施城乡低保审批权下放乡镇改革;疫情期间,对家庭收入超过当地低保标准的低保对象,可在疫情结束后延长6个月渐退期,进一步促进低保家庭就业创业。分类施保最艰难的家庭也没有生活之忧沙沟乡叶沟村的黄勇一家,有三名残疾人和一名90岁以上的老人,家庭成员均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极为艰难。他们被纳入保障力度最高的A类“全家保”,民政局还将他们加入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