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网上翻出了一张汉口老城墙的照片。
六个名字都挺文雅诌诌,怎么冒出两个“便门”?“那六个门平时不开,老百姓进出东西各有一个方便之门。”熊飞在店里给这俩门改了个叫法,“东吉门”和“西吉门。(8间包房,以城门为名)北京有九门提督,比咱们多一个门。店里装裱了一张巨幅《武汉城镇合图》,清晰地标识了老八门的八个位置,“这是复印件,原件在大英博物馆。”(各位去吃饭,可以仔细看看,尤其给孩子们看看,武汉中小学不该漏掉的本土历史内容)“我们馆子这个位置,就是大智门火车站原来的行李房。”可惜不像荆州的古城墙——历经多年依然坚固,汉口城墙只存在了40多年。“哎,你也有这本大红书。”我眼尖,看见柜子上的《中国楚菜大典》。“我的书跟别个的不一样,是注解版的。”“噢,哪个注解的?”“我。”熊飞在餐饮上有天赋,口味挑剔讲究,能像写博士论文一样耐心钻研老菜谱,深入浅出写注解给厨师看。书架上还有荆楚菜谱、莲藕菜谱等。“我们武汉人请客,不能只端出粤菜跟海鲜待客……楚菜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菜系,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荆州就有贵族宴席,可以说是中国菜的始祖鸟……怎么现在外地人一说起武汉菜,总是鸭脖子和小龙虾呢?”他不服周,决定在从小生长的汉口闹市,开一家精品楚菜馆。熊飞联系了卢永良、孙昌弼等几位楚菜大师,获得他们的技术支持,加上自己对湖北菜老菜谱资料的研究……在“老八门”的门口,挂上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酥骨武昌鱼呈现馆》等牌匾。(这门牌,京汉大道号)大红书里有个好比喻,说湖北像一只“灵光闪耀的金蟾”。江缠河绕,湖如繁星,淡水湖鲜为楚菜之魂。东有“萝卜豆腐数黄州,樊口鳊鱼鄂城酒,咸宁桂花蒲圻茶,罗田板栗巴河藕”西有“野鸭莲菱出洪湖,武当猴头神农菇,房县木耳恩施笋,宜昌柑橘香溪鱼”我琢磨该写一部《楚菜经》,把湖北县镇级的好食材统统写上,押韵上口,再谱个曲,如果小姑娘们跳皮筋都唱,楚菜该就比小龙虾还红了。馆子名叫“老八门”,里面真有八个门。间间不同,有的像竹棚渔船,有的像茶室书斋,还有的像古董陈列室。我的包房是“居仁门”,一株腼腆的松树守门,听说周末有姑娘在门前抚琴,应了“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总厨是卢大师的后辈传人,天门人,专心做湖北菜22年。上菜。姑娘端上一口小火山状的“泥巴”罐子,糊得像个地雷,烤得焦黄。什么东西?叫花鸡?等火熄,姑娘掏出两根清朝的老银条敲击几下,“小地雷”噗簌簌裂成碎片往下掉,是海盐。露出锡罐口儿的那一刹那,一股热气升腾,满室飘香。“玉带焖罐牛肉”(玉带门),整罐在灶上文火封炖几个小时,内里翻滚的高温蒸汽把鲜味锁得死死的。我挑肉筋多的那种大块,又酥又烂,勾起了我童年吃一种进口罐头的回忆。焖罐结合了“蒸+炖+煨”三种湖北师傅最常用的技法对付牛肉,原罐原汁,一气呵成。还冒出一丝丝清甜?捞出粘稠汤汁里的软块,居然是梨子,挺有想象力。“烧鮰鱼”听说是孙昌弼大师亲自指点过的,它有门道,很多师傅烧不好。“一般烧鱼要给两遍醋,第一遍去腥,第二遍增香。鮰鱼不行,你抢着把醋一给,那鱼肉就像棉花一样软趴了……只能在起锅时,给一点点锅边醋。”“鮰鱼烧之前要用盐水,把粘液洗掉……它鱼油肥厚,我们用芹菜香菜青椒熬蔬菜汤去烧它,加一些瘦肉圆子吸油,吃口清香肥糯。”一团和气的“八门合蒸”,来自天沔地区的竹笼蒸菜,一大笼尝到“清蒸、粉蒸、泡蒸、豆豉蒸、剁椒蒸”等多种烹法。滑爽的鳝鱼、肥糯的土猪肉、油咸的腊鱼干、清香的茼蒿……每一小笼需单独码味。“鲍鱼红烧肉”上桌,颤巍巍上筷抖动的“五花小方”们,红褐诱人,油光水滑。连吃两块,脂肪被长时间的高温逼到了欲融又止的临界点,美妙赛过锅里的鲍鱼。师傅告诉我一个关键技巧,烧肉不能用小火,小火温吞逼不出油来,客人一咬油一飙,腻人。需用中火。身为卢大师的嫡系部队,“葱烧武昌鱼”必须出色。(披红戴朵上桌,挺喜庆)“小于2斤2两的武昌鱼,不能上我们的桌子。为么事?武昌鱼跟别的鱼不同,它越大越贵越抢手,懂行的客人只吃肚档,肉质鲜嫩得不得了。”店里有一道58元的“位上菜”,“清蒸武昌鱼肚”,一条鱼只能做给两位客人。在“烧淡水鱼”这个单项上,湖北师傅底气十足,几十种鱼怎么对付,怎么去土腥气,怎么保持活鱼口感……湖北人均的淡水鱼年消费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主食上桌,在初夏能吃到高分的“藕汤煮豆丝”,让人欢乐开怀。“粉条馅饼”压轴,“酥薄脆”的外皮是意外之喜,煎成金黄虎皮色,裹着弹牙调皮的卤味粉丝。听说有客人特意要求单独打包一份,带回北京给老妈尝尝。楚菜摆盘不花哨,分量足,我们人少,有好几道惹人惦记的菜没上,下次吧。上世纪30年代的复古菜“循礼门汉味滑鱼”,这是一道调料至简的鱼肴——难在只有三样,盐,胡椒,醋,“那时候连料酒都冇得,哪个舍得用酒去做菜呢?”。熊飞翻查史料、遍询名师,终于满意出品。他选用某优质大湖有机鱼,“8、9斤一条,进价都一百多。”,不吊汤,只用泉水和米粉去烹,必须40分钟之内完成。“滑入温吞的矿泉水,胡椒要给得争分夺秒,起锅点醋要恰到好处,四散开来的鲜香,汤浓鱼美。”店里有一道“白玉萝卜”,用料奢靡。“每根萝卜削到只留下1/3的水嫩萝卜芯,用三年的黄油老母鸡炖出的汤去煨它,煨到一抿即融。”湖北人擅煨汤,也擅用汤加持一切。等今年秋风起时,我要来尝尝“由义湖三宝”(由义门),师傅说是“湖北版的佛跳墙”。请莲子米、菱角米、芡实三位湖塘仙子联袂出演,男主是整只大闸蟹拆蟹粉,加汤一起慢炖,想想就鲜甜无边。还有熊飞亲自筛选出的湖北地方名菜,精化升级版。石锅黄冈土苕粉宜城香辣盘鳝双吉鱼丸狮子头八宝菌滑肉……饭饱席散,出门重返喧闹繁杂的市井街头。我琢磨吃湖北菜有点像欣赏楚国编钟的演奏,声慢悠扬,圆润淳朴,端庄淑仪。招待外地朋友吃湖北菜,又多一个有故事的好去处。它像小小的武汉历史陈列馆,看看尘封已久的老菜谱,对着地图讲讲汉口沧桑一瞬的老城墙。(摄影:LUNA)馆子:老八门人均:元